你為什么而工作
為什么而工作?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。很多人是這么想的。他們認為,為了吃飯獲取報酬,就是勞動的價值,就是工作首要的意義。
  誠然,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,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,這沒有錯。然而,我們拼命工作,難道僅僅為了吃飯這一個目的嗎?
  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。
 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,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,也未必能夠做到。但是,在工作中卻隱藏著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。
  工作的意義正在于此。
  日復一日勤奮地工作,可以起到鍛煉我們的心志、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。
  我曾在一個電視訪談節(jié)目中聽過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的話,很受感動。他說:
  樹木里宿著生命。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(fā)出的呼聲……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,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。
  這種動人心魄的語言,只有終身努力、埋頭工作的人才說得出來。
  木匠工作的意義在哪里?它的意義不僅在于使用工具修筑漂亮的房屋,不僅在于提高木工技能,更在于磨煉人的心志,塑造人的靈魂——我在這位師傅的肺腑之言中聽出了這樣的意蘊。
  他已70多歲,只有小學畢業(yè),職業(yè)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。幾十年間只從事這一項工作,又苦又累,不勝厭煩,有時也想辭職不干,但他還是承受和克服了這種種勞苦,勤奮工作,潛心鉆研。在這樣的過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,所以才能說出如此語重心長的人生體驗。
  像這位木工師傅一樣,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(yè),埋頭苦干,孜孜不倦,這樣的人最有魅力,也最能打動我心弦。
 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,磨礪了心志,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,在生活中沉穩(wěn)而不搖擺。每次與這樣的人接觸,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,思索工作這一行為的神圣性。
  同時我衷心希望,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,你們承擔著對未來的責任,在工作中不可好逸惡勞,不要逃避困難。希望你們秉持一顆純樸的心,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。
  有時你們或許會感到疑惑:“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?”每當此時,希望你們記住下面這句話:
  工作能夠鍛煉人性、磨礪心志,工作是人生最尊貴、最重要、最有價值的行為。
    工作造就人格(之一)
  想好好活,就得好好干,這一點很重要。
 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、磨煉人格的“修行”。這樣說并不過分。
  大約在十年前,我和一位德國領事對談時,聽到這樣的話:
  “勞動的意義不僅在于追求業(yè)績,更在于完善人的內心。 ”
   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工作來磨煉自己的心志、提升自己的人格。就是說,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,聚精會神,精益求精。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,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。
  “工作造就人格”,就是要通過每一天認真踏實的工作,逐步鑄成自己獨立的、優(yōu)秀的人格。這樣的事例,從古至今,從東方到西方,不勝枚舉。只要翻開偉人們的傳記,隨處可見。
 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,都是不懈努力,歷盡艱辛,埋頭于自己的事業(yè),才取得了巨大成功。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,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,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。
 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值得玩味:
 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顛島上,有一個未開化部落的村莊,那里的人們都認同“勞動是美德”這一觀點。在他們的生活中滲透著一種純樸的勞動觀:“認真勞動能塑造美麗心靈”,“美好的工作產生于美好的心靈”。
   工作造就人格(之二)
  在這個村落里,主要的勞動內容是燒荒農業(yè),作物是甘薯。
  在那里,根本不存在“工作是苦役”這樣的觀念。村民們通過工作追求的目標是:“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”和“人格的陶冶”,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,并由此磨煉自己的人格。
  村民們互相評論各自田地的整修情況、作物的長勢以及泥土的氣味,氣味好聞的被夸為“豐登”,氣味難聞的則被貶為“不毛”。
  經過這樣一番評價,田地耕作得精細的人就會被稱為“人格高尚的人”,會受到全村人的尊敬。
  也就是說,這個村子里的村民是通過勞動的成果——田地是否整齊,作物是否豐收,來判斷一個人的人格的。田頭工作出色、工作成果顯著的人,就被認為是優(yōu)秀的人,是人格高尚的人。
  對他們來說,勞動是獲取生活食糧的手段,但同時又是磨煉心志、修煉人格的手段!俺錾墓ぷ魑ㄓ谐錾娜瞬拍芡瓿伞,這種簡樸卻切中肯綮的勞動觀在原始社會中普遍存在。
  而在給人類帶來近代文明的西方社會里,從基督教思想起源,“勞動乃是苦役”這個觀點相當普及。這一點在《圣經》一開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達得十分清楚。
  他們是人類的祖先,因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實,被趕出伊甸樂園。原來在樂園里他們不需要勞動,但遭放逐后,為了得到食物,他們不得不懷著痛苦的心情開始勞作。
  在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里,人們是為了抵贖自己的“原罪”,才不得不接受“勞動”這種懲罰。于是勞動在人們的意識里成了一種負面的、否定的形象。
  也就是說,對于歐美人而言,勞動本是一種充滿痛苦、讓人厭惡的行為,因而產生了近代的勞動觀:工作時間應該盡量縮短,工作報酬應該盡量增加。
 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這樣的勞動觀。不僅如此,過去的日本人,不管從事何種職業(yè),總是從早到晚辛勤地勞動。他們認為勞動雖然艱辛,但卻能帶來喜悅感、自豪感,并能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,勞動是高貴的行為。
    有許多優(yōu)秀的工匠,只要專心磨煉技能,制造出賞心悅目的產品,他們就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充實;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既能磨煉技能又能磨煉心志的修行,他們把勞動看做是自我實現、完善人格的“精進”的道場?梢哉f多數日本人都曾經抱有這種有深度的、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。
【作者簡介】
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兒島,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(yè)。27歲創(chuàng)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(現名京瓷Kyocera),52歲創(chuàng)辦第二電電(原名DDI,現名KDDI,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),這兩家公司又都進入世界500強,兩大事業(yè)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。
他年輕時經歷過種種挫折。先是初中升學考試失敗,接著患上肺結核,徘徊于死亡邊緣。后來拖著孱弱的身體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,同時因為戰(zhàn)亂家屋又被燒成廢墟。
    15歲以前,接連的厄運讓他幾度喪失對生活的希望,然而考驗還在繼續(xù)。
    考大學及后來找工作的經歷仍是不斷地讓他失望、傷心。第一志愿的大學醫(yī)學部沒能考上,只進了一所地方大學的工學部。于是,他只有從懊惱中振奮精神,拼命用功讀書。學校給了他很高的評價,這給了他極大地鼓勵,然而畢業(yè)后去大企業(yè)求職應試卻又屢遭挫折。
    最后由老師介紹,總算進了京都一家制造電瓷瓶(裝在鐵塔或電線桿上支撐電線的絕緣陶瓷器具)的小公司。這是一家瀕臨破產的虧本企業(yè),上班后第一個月的工資就沒有如期發(fā)放,公司給他的答復是“請再等等”。
    這一年他23歲,哀嘆自己的命運,心中懊惱:“為什么不幸和苦難一次又一次降臨到我的身上,今后的人生將會是怎樣的呢?”
    然而,僅僅因為一件事情,被殘酷命運捉弄的他的人生,居然發(fā)生了徹底的、戲劇性的變化,從此他開始走出人生新的一步。
    這件事情就是改變自己的想法,開始拼命投入工作。
   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(fā)生了,他人生的齒輪——過去一直在苦難和挫折的方向上運轉,現在開始朝著幸運的方向轉動。此后,他的人生進入嶄新的狀態(tài),充滿希望,不斷成功。

精彩不斷盡在張家港在線招聘職場攻略(http://cthah.cn/new.asp)專欄!敬請關注!

常年招聘 | 緊急招聘 | 客服中心
版權所有2008-2021@張家港在線招聘|張家港人才網
cthah.cn/3g/  張家港在線招聘|張家港人才網觸屏版